【YO來聊天】魔鬼藏在順序裡:不是你的車難騎,而是設定走錯了第一步

最近和一位朋友聊騎乘體驗,他說:「裝備齊、車也不便宜,但每次一騎就渾身不對勁。」

其實,多來找 YOYO 聊天,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。

今天,我們就來聊一件經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事:調整順序。

一台車的設定,是一個完整的系統。順序對了,事半功倍;順序錯了,再好的零件也只是白忙一場。


1|手麻不是問題本身,而是錯誤設定的「結果」

很多人一坐上車,沒多久就出現手麻、手腕緊、肩膀撐等狀況。這些,其實不是問題本身,而是你的身體正在告訴你:重心出錯了。

你是否也有這些情況?

  • 握把壓力太大,手腕硬撐
  • 騎乘過程無法放鬆,肩膀始終繃緊
  • 長時間握把後,手指反應遲鈍、靈活度降低

這代表,你的上半身正在「代償」錯誤的重心分布。

✅ 檢查這三點:

  1. 變把角度是否正確? 虎口應自然貼合握把,而不是從上方「頂著」或「撐著」。 正確角度讓手腕自然微彎,不會受力過度。
  2. 肩膀是否放鬆? 理想狀態是:你可以像彈鋼琴一樣靈活操控手指。若無法做到,握太緊或是核心不足。
  3. 坐墊設定是否導致問題? 多數上半身的不適,根源其實在後端——坐墊位置錯誤所造成的整體連鎖效應。

2|坐墊前後,是所有設定的「地基」

許多車友習慣透過「調整坐墊」來縮短與龍頭的距離,這是一個極危險的迷思。

坐墊的任務,不是為了配合手部,而是建立你的「發力中心」。

✅ 正確邏輯是這樣:

  • 先求重心平衡,再談操控調整。 坐上車後,鬆開雙手,身體不會立即往前倒,這才是合理的平衡點。
  • 坐墊位置應配合五通(BB)位置 你的臀部與大腿發力,應該圍繞在五通中心位置,而不是被迫前傾去找穩定感。
  • 踩踏順暢,是檢驗設定對不對的試金石 當坐墊位置正確時,你會更自然地使用臀大肌與股四頭,減少小腿「勾、拉」的代償動作。

📌 補充提醒:

若坐墊只是為了縮短距離而被推得太前,會造成踩踏角度異常、膝蓋壓力增加,騎感不但沒改善,反而更受傷。


3|龍頭與座管是「微調工具」,不是補救大法

當你坐墊位置確認無誤後,若仍覺得手把過遠或過近,這時候才輪到龍頭與座管出場。

✅ 請記住這個簡單原則:

  • 手把太遠?→ 換短一點的龍頭。
  • 太近、太挺?→ 換長一點或調整角度。
  • 坐墊已推到底還不夠?→ 才考慮「零度座管」。

📌 別錯用工具解錯問題:

零度座管不是萬靈丹,它是當你「明確需要更靠前的坐墊發力點」時,才應該考慮的選項。

請用「龍頭」處理手部距離,用「坐墊」處理發力與穩定。各司其職,才不會調整完變成全身亂套。


4|下坡再快,都要看得到盡頭

即使設定再完美,安全始終是第一優先。

尤其台灣地形多變,山路、盲彎、砂石、落葉樣樣來,下坡時更需謹慎。

「你要看得到終點,才能放手。你看不到就放手,總有一天會出事。」

這句話聽起來保守,但我寧可你慢一點、安全下坡,也不要你帥一秒、摔一身。

真正的高手,是在享受控制與穩定中創造速度,而不是在失控邊緣玩命。


結語|你的「開心騎」,從設定邏輯開始

今天講的,不是什麼花俏升級,而是讓你能持續愛上騎車的「基本功」。

不舒服,不是你的問題,也不一定是車子的問題,而是「調整順序」沒對。

設定錯位,會讓你身體處處代償,逐漸失去騎車的樂趣。

若你每次騎完都在忍耐痠痛,慢慢地,你就會放棄這台車,也放棄騎車。

「你不舒服,你就來弄啊,弄到你舒服為止,不然你怎麼會願意繼續騎?不騎,那你買這台車幹嘛?」

我們的門市不是來賣你零件,而是幫你搞清楚問題所在,用對的順序與工具,讓你重拾騎乘的自在。

讓我們幫你,找回那句簡單的感受——「騎車,真好玩。」

Share:

More Posts

LINE OA 立即詢問

購物車